电力电缆过载运行是指电缆长期通过超过其额定载流量的电流,可能导致绝缘加速老化、温度升高甚至引发火灾。以下是判断电缆是否过载运行的常见方法,涵盖监测手段、外观检查及数据分析,帮助及时发现过载风险:
-
使用仪器:
-
钳形电流表:在电缆终端或接头处直接测量运行电流,对比电缆的 额定载流量(可通过电缆型号、截面积、敷设方式查国标或设计手册,如 YJV-0.6/1kV-3×50mm² 电缆在空气中敷设时额定载流量约 170A)。
-
在线监测系统:安装电流互感器(CT)和数据采集装置,实时监测电流值并设置过载报警阈值(如超过额定载流量的 10% 时报警)。
-
判断标准:
-
若实测电流 持续超过额定载流量,且排除短时冲击电流(如电机启动),即可判定为过载。
-
红外测温:
-
使用 红外热像仪 检测电缆本体、接头及附近区域温度,重点关注以下位置:
-
电缆中间接头、终端头(易因接触电阻大导致过热)。
-
直埋电缆路径上方(若地表温度异常升高,可能预示内部过热)。
-
判断标准:
-
电缆表面温度超过 绝缘材料允许工作温度(如 XLPE 绝缘长期允许温度为 90℃,PVC 为 70℃)。
-
接头温度与电缆本体温差超过 10℃(可能因接触不良加剧过载发热)。
-
分布式光纤测温(DTS):
-
对重要电缆线路可部署光纤测温系统,实时监测整根电缆温度分布,精准定位过热段(精度可达 ±1℃)。
-
绝缘层老化迹象:
-
外露电缆的绝缘层出现 裂纹、变色(如发黑)、软化或鼓包,可能因长期过载导致热老化。
-
交联聚乙烯(XLPE)绝缘若出现 “应力开裂”(表面细小裂纹),通常与过热和机械应力共同作用有关。
-
外护套异常:
-
直埋电缆的外护套(如 PE/PVC)若破损、碳化或有烧蚀痕迹,可能因内部过热传导至外层。
-
异味或冒烟:
-
电缆沟、桥架或竖井内出现 焦糊味,或可见轻微烟雾,需立即排查是否因过载发热导致绝缘挥发。
-
植物异常:
-
直埋电缆上方植被枯萎、土壤开裂,可能因内部过热传导至地表(尤其夏季高温时段)。
-
绘制负载曲线:
-
通过电力监控系统或万用表,记录电缆在一天内的电流波动情况(如早晚高峰负载)。
-
若 持续负载率(实际电流 / 额定电流)超过 80% 且长时间(如连续数天)运行,需警惕过载风险(国标建议电缆长期负载率不宜超过 70%~80%)。
-
季节性负载变化:
-
夏季高温或冬季取暖期,负载可能显著上升,需对比历史同期数据,若电流增幅超过 15%~20% 且持续时间长,可能引发过载。
-
定期绝缘测试:
-
使用兆欧表测量电缆相间及对地绝缘电阻,若绝缘电阻 较上次测试下降 30% 以上,可能因过载导致绝缘受潮或老化。
-
对高压电缆(如 10kV 及以上),可结合 介质损耗因数(tanδ)测试,若数值增大,表明绝缘内部存在热劣化。
-
过流保护跳闸:
-
若电缆所属的断路器、熔断器频繁因 “过电流” 动作,排除短路故障后,需考虑过载可能(如负载侧设备增加未及时升级电缆)。
-
电缆压降异常:
-
当负载端电压明显下降(如低于额定电压的 10%),可能因过载导致电缆阻抗增大、电压损耗增加。
-
多根并列敷设的同型号电缆中,若某一根温度显著高于其他电缆,可能因该电缆负载分配不均或存在接触不良,加剧过载风险。
过载程度
|
电流 / 额定载流量
|
温度异常
|
应对措施
|
轻度过载
|
100%~110%
|
温度接近允许值
|
调整负载分配,排查是否有临时负荷增加
|
中度过载
|
110%~130%
|
温度超过允许值 5~10℃
|
立即减少非关键负载,安排夜间低谷时段检修
|
重度过载
|
130% 以上
|
明显冒烟或绝缘烧蚀
|
紧急停电处理,避免引发火灾或大面积停电
|
判断电缆过载需结合实时监测数据、历史负载趋势和物理状态检查,优先采用仪器测量(如电流、温度)作为核心依据。对于重要电缆线路,建议部署在线监测系统,设定过载预警阈值(如额定载流量的 90%),并建立周期性负载分析机制,提前发现隐患。一旦确认过载,需及时调整负载或升级电缆规格,避免因过热导致绝缘失效和安全事故。